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游度假 旅游度假
印度陆军前总司令威胁中印边境_印度陆军前总司令威胁中印边境的原因
zmhk 2024-05-29 人已围观
简介印度陆军前总司令威胁中印边境_印度陆军前总司令威胁中印边境的原因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印度陆军前总司令威胁中印边境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1.ӡ??½??ǰ?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印度陆军前总司令威胁中印边境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
1.ӡ??½??ǰ??˾????в??ӡ?߾?
2.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是由林彪指挥吗?
3.1962中印边境战争(1962年打到印度哪里)
4.中印冲突的战争背景
ӡ??½??ǰ??˾????в??ӡ?߾?
1965年8月初 , 第二次印巴战争正式爆发。印度军队集结6个师的兵力,越过了第一次印巴战争的停火线,向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尔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这场战争,打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无数战士的生命凋零在这片英国刻意留下争议的土地之上。
在战争初期,印巴双方胜负互有往来,然而伴随着美国等国家相继暂停对巴基斯坦提供支持以后,巴基斯坦的局势变得逐渐危急起来。
虽然周边小国依然愿意为巴基斯坦提供物资,但在当时有苏联帮助的印度面前,这些物资是那样的渺小,根本无法帮助巴基斯坦提供对抗印度的力量。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巴基斯坦决定向中国请求帮助,却没想到中国竟靠着一句话,改变了整个印巴战场的形势!
当初雄赳赳气昂昂的印度大军,在中国面前成了舞台上落魄的小丑,一场针对克什米尔的军事行动,最终只落得草草收尾的结局。
而这一句话,便是由毛主席下达的:“三天之内必须拆毁所有的侵略工事!”
为什么毛主席会下达这样的通告,为什么印度不敢在中国面前叫板,中国又为什么会决定帮助巴基斯坦?
故事,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讲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昔日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已无力控制自己在印度的殖民地。
经济的危机,外加世界以及当地居民人权意识的觉醒,让当时的英国决定放弃殖民统治,同意英属印度的独立请求。
按照当时英国的设想,如果印度能够取得独立。一来自己不用再去为印度劳神伤财,二来可以拉拢印度,使其成为一个“亲西”的亚洲国家。
一旦这个国家强大,又站在西方阵营,那么便可以对中国形成威慑。不论是当时的国民党还是***谁统一中国,都不得不面对来自印度的挟制。
抱着这一个目的,时任印度末代总督的蒙巴顿开始进行印度建国的提议。然而他却忽视了印度境内几乎不可调和的两大宗教: “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为了取得建国后的统治地位,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对立日益激烈。激烈到什么程度呢?他们谁也不愿意服从退让,甚至不惜发动内战,来获得建国的权利!
两大宗教的斗争,让当时的英国和蒙巴顿十分为难。为了顺利解决印度的问题,蒙巴顿和英国高层,最终提出了一个方案:“蒙巴顿方案”。
这个方案的意思,就是说你们两个宗教,谁也不要再抢了。既然谁都看对方不顺眼,那么就干脆自己过自己的! 每个区域,谁家的信徒多,这片区域就划给谁。
于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就此诞生了。只不过因为当时的伊斯兰教徒分别集中在印度的东西两方,因此巴基斯坦也就变成了“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
在蒙巴顿的调停之下,看似解决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却留下了一个难题,那便是 克什米尔。
这个地方,不仅是印度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更是巴基斯坦首都的重要屏障。不论蒙巴顿将克什米尔划分给谁,对于另一方来说都不愿意接受。
因此,蒙巴顿索性让克什米尔的统治者自行决定,不论是独立也好还是加入哪一方也好,蒙巴顿和英国都会予以支持。
只是这个地方的居民,有77%都是伊斯兰教的教徒,偏偏他们的 统治者哈里·辛格却是印度教的信徒。
因为归属犹豫不决的统治者引起了当地大部分穆斯林人的不满,于是他们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起义。
这次起义,本是想让哈利·辛格定下决心加入巴基斯坦,却没想到哈里·辛格为了镇压起义,竟决定向印度求援,因此引起了 第一次的“印巴战争”。
这场战争,让印度和巴基斯坦双方死伤惨重,战火从1947年的10月,一直打到了1949年的1月,最终在多方调停之下才暂时安歇。
整个克什米尔被双方相互瓜分,而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却依旧难以消去。
看完了印巴两国的关系,我们再来回顾中国对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又有着怎样的态度。
我们前边说过,英国决定让印度独立的原因,是为了更好遏制即将成立的中国。
曾几何时,中印关系也曾亲近犹如兄弟,然而在英国的推动之下,印度的野心逐渐开始变得膨胀起来。
在第一次印巴战争结束之后,印度获得了克什米尔大量的土地 ,同时拥有了一段可以越过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家,直接和中国接壤的西段边界。
于是,觉得自己已经变得强大的印度,开始插手中国对于西藏的和平解放。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取得成功。
时间到了1951年,这一年的新中国前有抗美援朝的朝鲜战场后有虎视眈眈的台湾蒋介石,和平解放的西藏处于 “有边无防” 的境地。
在抗美援朝的这段时间,印度曾经一度抢占了中国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开始对新疆打起了算盘。
但是印度人并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手算盘,结果竟是如此狼狈。
1960年初,中苏关系恶化外加台湾问题让中国90%的军队部署在中苏边境以及东南沿海 。印度总理尼赫鲁看准了这一点,加快了自己的侵略步伐。
在1961年12月,印度从葡萄牙的手中,凭借自己的实力夺回了海港城市果阿之后,尼赫鲁的自信心空前膨胀。
他自认自己可以同时顶住来自中国以及巴基斯坦的进攻,于是展开了一场尼赫鲁口中“清扫中国入侵军队”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尼赫鲁从三个和中国领土接壤的战线同时出兵,气势汹汹目中无人。面对印度这样明目张胆的举动,中国再也无法退让,当即决定出兵反击。
不可一世的尼赫鲁以及他的印度军队做梦也没有想到,前一秒还沉浸在战胜葡萄牙的喜悦之中,后一秒就被中国的部队打了个体无完肤。
前面有多么的嚣张,现在就有多么的狼狈。要知道中国的解放军,可是从长征一路走来。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抗战经历,同美国日本同台竞技,而印度呢?
在中国抗战的时候,印度还只是英国手下的一块小小殖民地。他们的尊严和实力,他们军队所谓的强大和无敌,在中国军队面前一碰就碎。
只是一个交锋, 印度军队便被解放军打得狼狈不堪。
他们口中号称痛击过隆美尔沙漠军团的王牌军队第四师第七旅,仅仅15分钟就被炮火打得溃不成军。
其中115团二营更是在炮火之下急行军,以极少的伤亡代价,在三个小时内便取得了包围和围剿的胜利。
各线战斗全面开花,所谓的王牌军队更是落荒而逃,就连被尼赫鲁寄予厚望的第七旅旅长,也在迷路外加饥饿的情况下被我军俘虏。
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中将,在收到频频传来的捷报之中,更是没忍住感慨起来。 什么印度的王牌,还不如国民的一支普通军队!
这一战,直接把印度打得老实了几十年的时间。这才有了第二次印巴冲突中,中国的一句话,便让战争形势发生改变的经典一幕。
现在我们知道了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不和,那么在反过来看看巴基斯坦,便可以知道巴基斯坦为什么对于中国这么上心和尊敬。
作为中国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家,巴基斯坦对于中国的感恩,足以让无数国家为之羞愧。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中国要帮助巴基斯坦呢?这还要说到巴基斯坦对于美国态度的转变。可以说, 巴基斯坦对西方国家彻底“伤透了心”。
在巴基斯坦建国的初期,其实巴基斯坦是站在美国的一方。不仅加入过美国的两个军事同盟条约,更是曾经公开反对过中国加入联合国。
这样的做法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更多的扶持。但是巴基斯坦的所作所为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回报。
1965年印巴冲突,巴基斯坦凭借从美国引进的大量先进武器,曾一度压制来势汹汹的印度军队。
谁曾想美国竟然在最关键的时期,掐断了巴基斯坦的战略补给和物资支持,直接对巴基斯坦来了一个“上屋抽屉”。
这个做法有多么致命?要知道,当时的巴基斯坦,所有的军事武装,近乎都是从美国引进。
反观印度,作为美苏争霸的棋子。在同时得到美国和苏联两个势力扶持的同时,还有着英国对自己“英联邦”的提携。
在失去美国的援助之后,周边其他小国提供的支持,根本就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曾经和中国有过对立的巴基斯坦,终于向中国请求了帮助。
那么中国是怎么帮助的呢?中国并没有如同支援朝鲜一样派兵进入巴基斯坦境内作战,而是向印度驻华大使馆递交了一份极为严肃的文件。
文件上面写的正是毛主席做出的决定。那就是印度必须在三日之内拆除中国边界的一切侵略设施!并且必须要保证将来不能再蓄意策动入侵。
若有违犯,可能产生的所有后果,印度就必须做好掂量, 好好想想究竟有没有那个本事,来面对一个想要守卫国家主权的中国了!
只是凭借一番话语,便给予了印度极为巨大的压力。 更不要提1965年9月15日,中国就已经派出三路大军,前往印度与中国的国界交界线。
曾经,印度以为自己可以同时抵挡来自巴基斯坦和中国双方的同时进攻,然而现实告诉他们,只需要中国自己,便可以轻松将印度打得落花流水。
现在的印度正和巴基斯坦僵持在一起,若是被中国抓住机会出兵袭击,那么便是腹背受敌,形势岌岌可危。
而这一做法,不仅仅是让印度不敢有任何的举动,就连美国也不得不出面调停。 毕竟一旦中国参战,整个亚洲大陆的局势或许便会迎来天翻地覆的改变。
于是,印度原本指望的美国能在中方介入之后帮助印度的幻梦瞬间破裂。面对中国的态度,美国甚至表示,如果中方介入,那么美国不会保护印度。
除此之外,中国还巧妙劝说阿富汗,对第二次印巴战争保持绝对的中立,掐断了印度可能得到的军事援助。
至此,印巴战争在中国的干涉下不了了之。9月20日,深知这场战争已经不会有结果的两个国家,终于愿意停下手来,在联合国内接受调停。
而这第二次印巴战争,也因此宣告暂时告一段落。
自这以后,巴基斯坦认清了谁才是真正能在困境中帮助自己的真正伙伴。和喜欢画饼以及小动作的美国不同,中国对于巴基斯坦,是实打实的当成了兄弟。
在战争结束之后,中国为了和巴基斯坦加深友谊以及更好地交流往来,还修建了喀喇昆仑公路。
并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源源不断地为巴基斯坦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因此,现在巴基斯坦对于中国人的态度极为友善。而我们也习惯性地在提到巴基斯坦的时候,就会调侃性地称呼他们为“巴铁”。
正所谓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只有危难中的患难见真情,才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气魄和度量!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是由林彪指挥吗?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 1960年6月到12月,中印两国官员举行会晤,分别提出和审查对方提出的边界主张的论据。我方用大量确凿的材料论证中国所指的传统习惯的中印边界线是有历史和事实根据的。但印方主要根据英国旅行家、冒险家的显然不足为凭的材料,硬说“麦线”是中心边界东段的传统习惯线,硬说历来在我国管辖下的阿克赛钦属于印度。由于印方坚持其狂妄主张,毫无解决问题的诚意,使两国官员的会晤也没有取得结果。 为避免边界局势进一步恶化,从1962年8月至10月,中国曾反复建议中印双方在官员报告的基础上讨论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却坚持要中国从西段自己的大片领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国东段撤出位于“麦线”以北的扯冬地区以北作为同意谈判的先决条件,这就断然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1962年10月2日,尼赫鲁在新德里声称:印度政府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12日,他公开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全部“清除掉”。14日,印度国防部长口称: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接着,他又乘飞机赶到靠近中印边界东段的印境提斯浦尔城,进行军事部署。随即,印军在东段大量增加兵力。17、18两日,入侵印军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 这次反击作战,是在号称“世界屋嵴”的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烯少,交通不便。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作战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作战(10月20日至28日) 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印度陆军原是英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与我作战的印度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是:东段,第七旅4个营部署在克节朗地区;炮兵第四旅两个步兵营配置在棒山口、达旺地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及1个营位于吉米塘、下地地区;第五旅8个营分布在“苏班西里边区”、“西安边区”和“鲁希特”;第四军军部和第四师师部位于提斯普尔。西段,印军第一一四旅以5个营分散配置在边境全线,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入侵战境的43个据点;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印度的企图是:在东段,依据正侵占所谓“麦线”以南和以北的克节朗地区,继续向西藏内地扩大侵占范围;在西段,依托其入侵的43个据点,继续向我境内蚕食,逐步侵占新疆阿克赛钦地区。 中国边防部队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克节朗地区印军的进攻,然后歼灭克节朗地区和可能由达旺地区来援之敌;以新疆1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印军进攻,然后歼灭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并视情况扩张战果;同时,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向当面之敌反击,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 中国边防部队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军事斗争正处于十分有利的态势。但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为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缓和由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 印度政府在第一阶段作战中虽遭惨败,但仍不认输,悍然拒绝了我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公然要求恢复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后的边境状态,攻击中国的和平建议是“一种骗局”。印度政府进一步掀起反华浪潮,加紧战争动员和准备。,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日夜向边境增派军队,赶运武器,一心与我国再作军事较量,与我军一决雌雄。
1962中印边境战争(1962年打到印度哪里)
是的。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是林彪将军指挥的。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规模、时间都很有限的边界作战。毛泽东称中印边界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中国在获得胜利后主动撤军,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历史影响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中国边防部队在特殊高原地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反侵略作战。战区自然环境恶劣,部队机动、指挥、协同不便;交通线长,运输补给困难。中央军委灵活运用军事、政治、外交手段,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争的主动。
反击作战部队克服高原、严寒、山高、谷深的困难,大胆运用穿插迂回,分割包围战术手段,发扬吃苦耐劳、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胜利地完成了作战任务,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对印自卫反击战
中印冲突的战争背景
1962中印边境战争
中国对印度边境战争最早发生在1979年,这一年,印度对中国边界进行侵犯无端挑衅,侵犯中国领土,中国在被迫的情况下派兵到边界,与其战争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印度被嘲笑打成首都保卫战
1962年印度入侵我国,结果被打成了首都保卫战,是生活类高清视频,于2021-10-01上映。视频主要内容:1962年印度入侵我国,结果被打成了首都保卫战。
世界各国评价1962中印战争
多数媒体认为印度只能失败,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也是如此。
并且他非常同意麦克阿瑟曾说的话:“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这也充分显示出李奇微对此次战争,中国的胜利是势在必得的。麦克阿瑟和李奇微都曾在朝鲜战成上与中国志愿军发生过战争,而且都曾见证过中国部队的陆战能力,这都是在朝鲜战场上总结出来的经验。
同时,印度军队并不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而中国解放军经历了很多次的战争,同时也有更强的军事领导。再加上刚经历不久的朝鲜战争的洗礼,丰富了战争经验,中印战争的胜利应该非中国所属。
扩展资料:
事件背景
中印边界分东、中、西三段,全长2000公里,虽未正式划定,但存在着一条双方历史形成的传统习惯线。1951年印度军队越过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侵占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此后印军侵占了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兼则马尼。
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区。1959年人民解放军取得西藏平叛的胜利后,印度政府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印度,在其无理要求遭中国政府拒绝后。
便推行前进政策继续蚕食中国领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
百度百科-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印度地方当局采取这一系列行动的背景即:中印边境交恶。同一时期的1960年4月,为缓解中印边境之争,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动率团对印度进行了为期6天的访问。周恩来表示:“中印两国有一切理由应该千年万年地友好下去”,“边界问题并不是不可以找到共同点或接近之点”。
而印度尼赫鲁总理保持了自己的高调,坚持中印边界问题不容谈判。
印度拒绝中国方面稍前即已提出“双方武装部队从中印边境全线各自后撤20公里,并停止巡逻”的建议。中国单方面停止了巡逻。
虽然印度军方索尔少将也说,在交界地区建立非军事地带是好主意,但尼赫鲁总理的政府未予认可。这就导致印度朝相反方向采取使事态进一步升级的行动:趁中国边防军停止巡逻的空隙,在中印边境西段节节逼进,增建430个据点。
印度心目中的中印边境线、不容中国方面有任何异议的依据是所谓“麦克马洪线”。1914年3月24日,出席西姆拉会议的英国代表麦克马洪与中国西藏地方当局代表伦兴.夏扎在德里背著中国中央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方式搞出的这条线,历来不为任何一届中国政府所承认。
但即使是根据这条线,印度军队在1959年强行占据的兼则马尼、1962年开始占据的扯冬、绒不丢、扯果布、卡龙、章多、克宁乃、日挺布、汤、娘巴等地,仍然在麦克马洪线以北,即中国境内。
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公布了麦克马洪线附图的这一部分,并为此质问印度政府:究竟是谁侵占了谁的领土?
尼赫鲁承认:中国方面的报道“有些的确站住脚了”。他表示担心这会“使人看来中国人是受印度这只‘老虎’进攻的‘温顺的羔羊’,因此,你们(印度宣传机构)大家必须干得更够标准些”。
尼赫鲁在国内加紧了战争准备,声言他的国防部长梅农是“当代拿破仑”,“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印度也是一个大国。我们强大得足以对付任何挑战”。
中印边境冲突呈不可避免之势。就连一向站在印度方面的英国《泰晤士报》在1962年10月8日发自德里的一则通讯也不无担心:如果在中印边界上爆发战斗的话,“旁观者会不得不指出,正是德里拒绝进入会谈”。
中国政府在中印边境问题上保持著极大的克制态度。但这一克制显然不是惧怕印度有一位“当代拿破仑”。尼赫鲁的强硬来自印度当时所处的左右逢源的国际地位。一方面,美国称印度为西方式民主与自由的堡垒,另一方面,苏联则试图将印度拉近东方社会主义阵营。1960年1月,中印关系日趋紧张之际,尼赫鲁致信赫鲁晓夫,邀请赫访印。赫鲁晓夫即不顾中苏特殊关系,欣然表示接受邀请,更使尼赫鲁志在必得。中国的克制,或者说有如“温顺的羔羊”的姿态,显然有著对整个国际关系的慎重考虑。
1962年10月20日开始,历时一个月的中印边境战争在东、西两段大规模爆发。战争以印度全面失败而告结束。中国边防部队主动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以内地区,并于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了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312名全部被俘人员,退还全部缴获的武器装备及军用物资。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印度陆军前总司令威胁中印边境”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